威靈仙
威靈仙是什么呢?相信很多朋友對威靈仙并不了解,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威靈仙的功效與作用吧。
內容目錄
威靈仙的基本信息
別名:百條根、老虎須、鐵掃帚。
性味:味辛、咸,性溫。
歸經:歸膀胱經。
入藥部位: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、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.或東北鐵線蓮Clematis manshurica Rupr.的干燥根和根莖。
形態特征:根莖呈柱狀,長1.5~250px,直徑0.3~37.5px;表面淡棕黃色;頂端殘留莖基;質較堅韌,斷面纖維性;下側著生多數細根。根呈細長圓柱形,稍彎曲,長7~375px,直徑0.1~7.5px;表面黑褐色,有細縱紋,有的皮部脫落,露出黃白色木部;質硬脆,易折斷,斷面皮部較廣,木部淡黃色,略呈方形,皮部與木部間常有裂隙。氣微,味淡。
威靈仙的用法用量
用法:6~10g。
炮制: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段,干燥。
威靈仙的功效主治
功效:祛風濕,通經絡。
主治:用于風濕痹痛,肢體麻木,筋脈拘攣,屈伸不利。
威靈仙的禁忌
本品辛散走竄,久服易傷正氣,氣血虛弱,無風寒濕邪者慎服。
1.《本草匯言》:凡病血虛生風,或氣虛生痰,脾虛不運,氣留生濕、生痰、生飲者,咸宜禁之。
2.《本草衍義》:性快,多服疏人五臟真氣。
3.《本草經疏》: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,血虛有熱,表虛有汗,痃瘧口渴身熱者,并忌用之。
威靈仙的配伍
1.《經驗良方全集》:治大腸冷積:威靈仙末。蜜丸,梧子大。一更時,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。
2.《普濟方》化鐵散:治痞積:威靈仙、楮桃兒各一兩。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重,用溫灑調下。
3.《圣濟總錄》:治腸風病甚不瘥:咸靈仙(去土)、雞冠花各二兩。上二味,銼劈,以米醋二升煮干,更炒過,搗為末,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,炙干,再為細末。每服二錢匕,空心,陳米飲調下,午復更一服。
4.《外科精義》:治痔瘡腫痛:威靈仙三兩。水一斗,煎湯,先熏后洗,冷再溫之。
5.《圣濟總錄》:治雞鵝骨鯁:赤莖威靈仙五錢。井華水煎服。
6.《本草綱目》:治渚骨鯁咽。威靈仙一兩二錢,砂仁一兩,沙糖-盞。水二鐘,煎一鐘,溫服。
7.《全展選編·五官科》:治牙痛:威靈仙、毛茛各等量。制法:鮮藥洗凈,搗爛取汁,1000毫升藥汁加75%酒精10毫升,用以防腐。用法: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。注意不可多擦,以免起泡。
8.《本草原始》:治瘧疾:威靈仙,以酒一鐘,水一鐘,煎至一鐘,臨發溫服。
9.《本草綱目》:治停痰宿飲,喘咳嘔逆,全不入食:威靈仙(焙)、半夏(姜汁浸焙)。為末,用皂角水熬膏,丸綠豆大。每服七丸至十丸,姜湯下,一日服,一月為驗。忌茶、面。
威靈仙的相關論述
1.《本草正義》: 威靈仙,以走竄消克為能事,積濕停痰,血凝氣滯,諸實宜之。味有微辛,故亦謂祛風,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,關節不利諸病,尚為合宜,而性頗銳利,命名之義,可想而知,乃唐人著《威靈仙傳》竟謂治中風不語,手足不遂,口眼歪斜云云,則人有誤會矣。
2.《本草綱目》: 威靈仙,氣溫,味微辛咸。辛泄氣,咸泄水,故風濕痰飲之病,氣壯者服之有捷效,其性大抵疏利,久服恐損真氣,氣弱者亦不可服之。
3.《本草經疏》: 威靈仙,主諸風,而為風藥之宜導善走者也。腹內冷滯,多由于寒濕,心膈痰水,乃飲停于上、中二焦也,風能勝濕。濕病喜燥,故主之也。膀胱宿膿惡水,靡不由濕所成,腰膝冷疼,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,祛風除濕,病隨去矣。其曰久積癥瘕、痃癖、氣塊及折傷。則病于血分者多,氣分者少,而又未必皆由于濕,施之恐亦無當,取節焉可也。
4.《藥品化義》: 靈仙,性猛急,蓋走而不守,宣通十二經絡。主治風、濕、痰、壅滯經絡中,致成痛風走注,骨節疼痛,或腫,或麻木。風勝者,患在上,濕勝者,患在下,二者郁遏之久,化為血熱,血熱為本,而痰則為標矣,以此疏通經絡,則血滯痰阻,無不立豁。若中風手足不遂,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。酒拌,治兩臀痛。因其力猛,亦能軟骨,以此同芎、歸、龜甲、血余,治臨產交骨不開,驗如影響。
- 艾麻草
- 雞骨香
- 爬山虎
- 鹿筋
- 鵝腳板
- 馬鞍藤
- 芋兒七
- 蒴藋
- 楤木根
- 椰子殼
- 七角風
- 紅楤木
- 紅茴香根
- 獨活
- 枸骨根
- 常春藤
- 柳枝
- 八楞木
- 毛麝香
- 川烏
- 威靈仙
- 石燕
- 祖師麻
- 白楊樹皮
- 薺菜子
- 草烏
- 石楠葉
- 海蜇皮
- 臭牡丹根
- 香樟
- 六軸子
- 蛇蛻
- 香加皮
- 槐白皮
- 水梔根
- 兩頭尖
- 秦艽
- 柳白皮
- 松節
- 木瓜
- 曼陀羅子
- 假蒟
- 滾山蟲
- 楓荷梨
- 艾納香
- 防己
- 側子
- 鉆地風
- 見血飛
- 樟木
- 路路通
- 透骨草
- 蠶沙
- 三角風
- 尋骨風
- 穿破石
- 海風藤
- 獼猴骨
- 伸筋草
- 四念癀
- 桑枝
- 丁公藤
- 菝葜
- 雷公藤
- 海桐皮
- 臭梧桐
- 老鸛草
- 鱔魚血
- 穿山龍
- 青風藤
- 桑樹根
- 凌霄根
- 絲瓜絡
- 牛骨
- 半楓荷
- 黑骨頭
- 八角楓根
- 豨薟草
- 烏梢蛇
- 大葉藤
- 貓腿姑
- 絡石藤
- 腫節風
- 蘄蛇
- 千斤拔
- 鳳尾搜山虎
- 虎骨
- 狗骨
- 雞血
- 野料豆
- 五加皮
- 槲寄生
- 桑寄生
- 鹿銜草
- 千年健
- 狗脊
- 野木瓜
- 大粘藥
- 走馬胎
- 寬筋藤
- 無柄衛矛
- 夢花根
- 烏口樹
- 天蓬草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