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茸
鹿茸是補虛藥的一種,雖然大家對鹿茸并不陌生,但是很多朋友對鹿茸的功效與作用還是不太了解的,下面不如就讓小編帶你來學習下鹿茸的相關資料吧。
內容目錄
鹿茸的基本信息
性味:味甘;咸;性溫。
歸經:腎經;肝經。
入藥部位: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。
鹿茸的用法用量
內服:研粉沖服,1~3g;或入丸劑,亦可浸酒服。
炮制:夏、秋二季鋸取鹿茸,經加工后,陰干或烘干。
鹿茸的功效主治
功效:壯腎陽,補氣血,益精髓,強筋骨,調沖任,托瘡毒。
主治:治虛勞羸瘦,精神倦乏,眩暈,耳聾,目暗,腰膝酸痛,陽痿,滑精;子宮虛冷,崩漏,帶下。
鹿茸的禁忌
凡陰虛陽亢者,血分有熱,胃火盛或肺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均禁服。
鹿茸的配伍
1.治精血耗竭,面色黧黑,耳聾目昏,口干多渴,腰痛腳弱,小便白濁,上燥下寒,不受峻補:鹿茸(酒浸)、當歸(酒浸)等分。為細末,煮烏梅膏子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用米飲送下。(《濟生方》黑丸)
2.治精血俱虛,營衛耗損,潮熱自汗,怔忡驚悸,肢體倦乏,一切虛弱之癥:鹿茸(酒蒸)、附子(炮)各一兩。上細切,分作四付,水二盞,生姜十片,煎至八分,去渣,食前溫服。(《世醫得效方》茸附湯)
3.治虛弱陽事不舉,面色不明,小便頻數,飲食不思:好鹿茸五錢,多用一兩(去皮,切片),干山藥一兩(為末)。上以生薄絹裹,用酒浸七日后,飲酒,日三盞為度。酒盡,將鹿茸焙干,留為補藥用之。(《普濟方》鹿茸酒)
4.治眩暈之甚,抬頭則屋轉,眼常黑花,觀見常如有物飛動,或見物為二:鹿茸,每服半兩,用無灰酒三盞,煎至一盞,去滓,入麝香少許服。(《證治要訣》)
5.治濕久不治,伏足少陰,舌白身痛,足跗浮腫:鹿茸五錢,附子三錢,草果一錢,菟絲子三錢,茯苓五錢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(《溫病條辨》鹿附湯)
6.治小腸虛冷,小便數多:鹿茸二兩(酥炙令微黃),白龍骨一兩(燒過),桑螵蛸三分(微炒),椒紅一兩(微炒),附子一兩半(炮),山茱萸一兩。上藥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一、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,空心及晚食前,以鹽湯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鹿茸丸)
7.治崩中漏下,赤白不止:鹿茸十八銖,桑耳二兩半。上二味,以醋五升漬,炙燥漬盡為度,治下篩,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)
8.治室女沖任虛寒,帶下純白:鹿茸(醋蒸,焙)二兩,白斂(白蘞)、金毛狗脊(燎去毛)各一兩。上為細末,用艾煎醋汁,打糯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(《濟生方》白斂丸)
9.治尿血:鹿茸(炙)、當歸、干地黃(生地黃)各二兩,葵子(冬葵子)五臺,蒲黃五合。上五味,搗篩為散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忌蕪荑。(《古今錄驗方》鹿茸散)
10.治下痢危困:麝香半錢(別研,臨時入),鹿茸一兩(酥炙)。上鹿茸為細末,方入麝香,以燈心(燈心草)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服。(《百一選方》香茸丸)
11.補虛,益真氣,暖焦,助老扶弱,久服強健 鹿茸二兩(酒炙),附子半兩(炮,去皮、臍),沉香半兩,麝香一錢一字(別研)。上為細末,將肉蓯蓉一兩半,酒煮爛,研細,別入酒,熬膏和丸如悟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酒、鹽湯任下,空心,食前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)
- 黃芪
- 甘草
- 大棗
- 紅景天
- 刺五加
- 人參子
- 鵝管石
- 淡菜
- 雪蓮花
- 絞股藍
- 青魚
- 鴿卵
- 鵝肉
- 羊腎
- 蝸牛殼
- 蘿藦
- 馬肉
- 鰣魚
- 鱘魚
- 鱖魚
- 酒釀
- 甘藍
- 當歸
- 韭菜子
- 陳倉米
- 紫河車
- 鹿茸
- 金縷梅
- 沙苑子
- 雀
- 臍帶
- 鹿角膠
- 楮實子
- 鹿角霜
- 海龍
- 淫羊藿
- 肉蓯蓉
- 鹿角
- 麻雀腦
- 哈蟆油
- 巴戟天
- 益智
- 牛骨髓
- 補骨脂
- 仙茅
- 菟絲子
- 對蝦
- 鎖陽
- 杜仲葉
- 鐘乳石
- 海參
- 蔥實
- 雄蠶蛾
- 冬蟲夏草
- 蝦
- 蛤蚧
- 牛肉
- 杜仲
- 陽起石
- 龍蝦
- 葫蘆巴
- 豬腎
- 海狗腎
- 核桃仁
- 海馬
- 蘿藦子
- 雞肝
- 艾實
- 南燭子
- 荔枝肉
- 韭菜
- 側耳
- 鱉甲膠
- 熟地黃
- 北沙參
- 葡萄
- 豬蹄
- 白芍
- 豬血
- 腐巴
- 藍布正
- 櫻桃
- 一點血
- 南沙參
- 烏賊魚肉
- 銀耳
- 雞子
- 女貞子
- 明黨參
- 黑芝麻
- 桑椹
- 鳳凰衣
- 龜板膠
- 鐵皮石斛
- 麥冬
- 枸杞子
- 玄精石
- 烏骨雞
- 雞子黃
- 龜血
- 石斛
- 墨旱蓮
- 黑棗
- 天冬
- 人乳汁
- 酥
- 鴨血
- 龜肉
- 驢肉
- 鱉脂
- 鱉卵
- 鱉血
- 鱉肉
- 鱉甲
- 蟶肉
- 龜甲
- 鯧魚
- 人參
- 人參葉
- 糯米
- 霞天膏
- 粟米
- 西洋參
- 冰糖
- 高麗參
- 木耳
- 紅芪
- 糯米泔
- 大豆黃
- 番薯
- 黨參
- 黍米
- 紅參
- 帶魚
- 飴糖
- 粳米
- 羊肉
- 太子參
- 峨參
- 豬肚
- 雞肉
- 蘋果
- 豬肉
- 銀魚
- 豬髓
- 鴨卵
- 竹蓀
- 山藥
- 牛鼻栓
- 芋頭
- 鴿
- 黃芽白菜
- 馬鈴薯
- 燕窩
- 玉竹
- 黃精
- 何首烏
- 龍眼肉
- 阿膠
- 續斷
- 白術
- 蜂蜜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