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參
玄參是清熱藥的一種,很多朋友對玄參并不了解,今天不如就讓小編帶你來了解下玄參的功效與作用吧。
內容目錄
玄參的基本信息
別名:元參、浙玄參、黑參、重臺、鬼藏、正馬、鹿腸、端、玄臺。
性味:甘、苦、咸,微寒。
歸經:歸脾、胃、腎經。
入藥部位:玄參科植物玄參及北玄參的根。
玄參的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適量,搗敷或研末調敷。
炮制:揀凈雜質,除去蘆頭,洗凈潤透,切片,晾干?;蛳磧袈耘?,置籠屜內蒸透,取出晾6-7成干,燜潤至內外均呈黑色,切片,再晾干。
玄參的功效主治
功效:清熱涼血;滋陰降火;解毒散結。
主治:溫熱病熱和營血;身熱;煩渴;舌絳;發斑;骨蒸勞嗽;虛煩不寤;津傷便秘;目澀昏花;咽喉喉腫痛;瘰疬痰核;癰疽瘡毒。
玄參的禁忌
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溏者忌服。
玄參的相關論述
1.《醫學啟源》:“治心懊憹煩而不得眠,心神顛倒欲絕,血滯小便不利。”
2.《本草綱目》:“腎水受傷,真陰失守,孤陽無根,發為火病,法宜壯水以制火,故玄參與地黃同功。其消瘰疬亦是散火,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。”
3.《藥品化義》:“戴人謂腎本寒,虛則熱。如縱欲耗精,真陰虧損,致虛火上炎,以玄參滋陰抑火。凡頭疼、熱毒、耳鳴、咽痛、喉風、瘰疬、傷寒陽毒、心下懊憹,皆無根浮游之火為患,此有清上澈下之功。凡治腎虛,大有分別,腎之經虛則寒而濕,宜溫補之;腎之臟虛則熱而燥,宜涼補之;獨此涼潤滋腎,功勝知、柏,特為腎臟君藥。”
4.《本草正義》:“玄參,稟至陰之性,專主熱病,味苦則泄降下行,故能治臟腑熱結等證。味又辛而微咸,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。亦能外行于經隧,而消散熱結之癰腫。寒而不峻,潤而不膩,性情與知、柏、生地近似,而較為和緩,流弊差輕。玄參賦稟陰寒,能退邪熱,而究非滋益之品?!秳e錄》所稱補虛益精等辭,已覺言之過甚,乃《日華》竟稱其補勞損,而景岳直謂其甘能滋陰,瀕湖且謂與地黃同功,俗醫遂用之于陰虛勞怯,則無根之火豈宜迎頭直折,速其熄滅?且當時并不顯見其害,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,而咳嗆等證,亦或少少見瘥,昧者方且歸功于滋陰降火,而不知一線生陽,已漸消滅,從此不可救療矣。此陰柔之害,與肆用知、柏者相等,則滋陰二字誤之也。療胸膈心肺熱邪,清膀胱肝腎熱結。療風熱之咽痛,泄肝陽之目赤,止自汗盜汗,治吐血衄血。”
5.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玄參,味甘微苦,性涼多液,原為清補腎經之藥。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爍熱,解毒消火,最宜于肺病結核,肺熱咳嗽?!侗窘洝分^其治產乳余疾,因其性涼而不寒,又善滋陰,且兼有補性,故產后血虛生熱及產后寒溫諸癥,熱入陽明者,用之最宜。愚生平治產后外感實熱,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玄參代方中知母,其輕者用拙擬滋陰清胃湯(玄參兩半,當歸三錢,生杭芍四錢,茅根三錢,甘草錢半)亦可治愈。誠以產后忌用涼藥,而既有外感實熱,又不得不以涼藥清之,惟石膏與玄參,《本經》皆明載治產乳,故敢放膽用之。然石膏又必加人參以鋪之,又不敢與知母并用。至滋陰清胃湯中重用玄參,亦必以四物湯中歸、芍輔之,此所謂小心放膽并行不悖也?!侗窘洝酚种^玄參能明目,誠以肝竅于目,玄參能益水以滋肝木,故能明目。且目之所以能視者,在瞳子中神水充足,神水固腎之精華外現者也,以玄參與柏實、枸杞并用,以治肝腎虛而生熱,視物不了了者,恒有捷效也。又外感大熱已退,其人真陰虧損,舌干無津,胃液消耗,口苦懶食者,愚恒用玄參兩許,加潞黨參二、三錢,連服數劑自愈。”
6.《別錄》:“生暴中風,傷寒身熱,支滿狂邪,忽忽不知人,溫瘧灑灑,血瘕下寒血,除胸中氣,下水,止煩渴,散頸下核、癰腫、心腹痛、堅癥,定五藏。”
7.《藥性論》:“能治暴結熱,主熱風頭痛,傷寒勞復,散瘤癭瘰疬。”
8.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治頭風熱毒游風,補虛勞損,心驚煩躁,劣乏骨蒸,傳尸邪氣,止健忘,消腫毒。”
- 鐵屑
- 問荊
- 鴉膽子
- 青葙子
- 馬瓞兒
- 青果
- 白蘞
- 波葉大黃
- 金果欖
- 軟水黃連
- 熊膽
- 水梨藤
- 水楊梅根
- 百蕊草
- 龍葵
- 白薯莨
- 鳳尾草
- 臭靈丹草
- 綠豆衣
- 翻白草
- 翼首草
- 馬尾連
- 開口箭
- 山豆根
- 白英
- 委陵菜
- 忍冬藤
- 馬勃
- 綠豆
- 山海螺
- 木蝴蝶
- 虎掌草
- 一枝黃花
- 功勞木
- 紫花地丁
- 敗醬草
- 羊髓
- 馬鞭草
- 迎春花葉
- 犁頭草
- 黃花稔
- 三葉鬼針草
- 算盤子根
- 水鱉
- 朱砂七
- 紫草
- 射干
- 人中黃
- 積雪草
- 荔枝草
- 白花蛇舌草
- 葎草
- 土茯苓
- 六月雪
- 野菊花
- 土貝母
- 金蕎麥
- 貫眾
- 北豆根
- 墓頭回
- 大血藤
- 鳳尾豬鬃草
- 金龍膽草
- 水田七
- 漏蘆
- 冬瓜
- 大青根
- 番桃葉
- 石見穿
- 地柏枝
- 板藍根
- 大青葉
- 豬膽
- 竹葉卷心
- 豆腐
- 青黛
- 菜子油
- 甘蔗
- 葦莖
- 紫茉莉根
- 小葉山雞尾巴草
- 一點紅
- 牛舌草
- 山慈菇
- 大花馬齒莧
- 山藥藤
- 白頭翁
- 涼粉草
- 菱
- 貓人參
- 刺柏
- 腹水草
- 半邊蓮
- 蟛蜞菊
- 鬼針草
- 馬銀花
- 狗肝菜
- 大葉金花草
- 蓼大青葉
- 萬年青
- 鵝掌金星草
- 苦玄參
- 山銀花
- 紫萁貫眾
- 救必應
- 水飛薊
- 苦木
- 黃藤
- 菥蓂
- 云芝
- 通關藤
- 高山辣根菜
- 西瓜霜
- 杠板歸
- 洪連
- 四季青
- 連錢草
- 草烏葉
- 天葵子
- 千里光
- 半枝蓮
- 馬齒莧
- 飛揚草
- 地錦草
- 錦燈籠
- 木棉花
- 薔薇根
- 蝦蟆
- 雞子白
- 穿心蓮
- 秦皮
- 綠豆粉
- 醬
- 十大功勞葉
- 鹿茸草
- 鐵筷子
- 十大功勞根
- 大蕉皮
- 蝌蚪
- 牛耳大黃
- 三葉青
- 毛大丁草
- 天青地白
- 三白草
- 粉苞苣
- 當藥
- 敗毒草
- 木槿花
- 黃柏
- 黃連
- 白鮮皮
- 龍膽
- 三顆針
- 黃芩
- 火炭母草
- 石膏
- 大過路黃
- 蘆竹筍
- 白背葉根
- 蘆根
- 通光散
- 車桑子根
- 苦參
- 谷精草
- 連翹
- 蚌粉
- 人中白
- 秋石
- 金銀花
- 知母
- 夏枯草
- 蒲公英
- 梔子
- 決明子
- 蔗雞
- 鴨跖草
- 淡竹葉
- 天花粉
- 寒水石
- 苦地膽
- 牛筋草
- 狗尾草
- 巖敗醬
- 了哥王
- 重樓
- 密蒙花
- 胡黃連
- 石地錢
- 石仙桃
- 石上柏
- 水蜈蚣
- 百眼藤
- 剪刀草
- 魚鱉金星
- 菊花葉
- 眼睛草
- 鐵掃帚
- 小金錢草
- 農吉利
- 陰地蕨
- 胡桐淚
- 地不容
- 瓶爾小草
- 酢漿草
- 黑面葉
- 苦竹葉
- 蠟梅花
- 芙蓉葉
- 蠶繭
- 打破碗花花
- 爵床
- 馬檳榔
- 芭蕉根
- 蘿芙木
- 三丫苦葉
- 銀花子
- 藤梨根
- 狼把草
- 了哥王根
- 甘草節
- 東風菜
- 地桃花
- 海芋
- 鐵銹
- 馬藺子
- 蝴蝶花
- 小葉野決明
- 桉葉
- 降龍草
- 野莧菜
- 茶樹根
- 灰葉
- 金鐘花
- 鯽魚膽
- 鱔魚骨
- 水珍珠菜
- 蟲豆
- 青天葵
- 石蟬草
- 絲瓜花
- 石油菜
- 牛含水
- 黃瓜葉
- 桑葉汁
- 銀柴胡
- 車桑子葉
- 金挖耳
- 金腰箭
- 絲毛毛氈草
- 陽桃
- 地毛衣
- 白粉藤
- 椿葉
- 長葉山芝麻
- 三角泡
- 桃葉
- 白接骨
- 蚯蚓泥
- 七星劍
- 金雞尾
- 綠豆芽
- 苦瓜
- 黃瓜
- 宜昌樓梯草
- 絲瓜
- 米面蓊根
- 一朵云葉
- 灰藋
- 淡竹殼
- 朱砂蓮
- 冬瓜葉
- 菱葉
- 磨盤草
- 老蝸生
- 鏵頭草
- 菱莖
- 鐵莧菜
- 牡蒿
- 功勞子
- 扁豆葉
- 點地梅
- 天水蟻草
- 烏蘞莓
- 余甘子
- 太白菊
- 鱟肉
- 大理菊
- 蜜桶花
- 仙人掌
- 中華蹄蓋蕨
- 水白蠟
- 干巖矸
- 馬牙七
- 石臘紅
- 尖葉小羽蘚
- 石蘿藦
- 水楊梅
- 地菍
- 小葉鼠李
- 大葉馬尾連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