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角刺
皂角刺是豆科植物皂莢的干燥棘刺,那么皂角刺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呢?下面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下吧。
內容目錄
皂角刺的基本信息
別名:皂莢刺、皂刺、天丁。
性味:味辛,性溫。
歸經:歸肝、胃經。
入藥部位:豆科植物皂莢的干燥棘刺
形態特征:為主刺和1-2次分枝的棘刺。主刺長圓錐形,長3-15cm或更長,直徑0.3-1cm;分枝刺長1-6cm,刺端銳尖。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。體輕,質堅硬,不易折斷。切片厚0.1-0.3cm,常帶有尖細的刺端;木部黃白色,髓部疏松,淡紅棕色;質脆,易折斷。氣微,味淡。
皂角刺的用法用量
內服:3~10g。
外用:適量,醋蒸取汁涂患處。
炮制:全年均可采收,干燥,或趁鮮切片,干燥。
皂角刺的功效作用
功效:消腫托毒,排膿,殺蟲。
主治:用于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;外治疥癬麻風。
皂角刺的禁忌
《本草經疏):“凡癰疽已潰不宜服,孕婦亦忌之。”
皂角刺的配伍
1.乳癰:皂角刺(半燒帶生)半兩、真蚌粉三錢。上藥研細。每服一錢,酒調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2.產后乳汁不泄,結毒:皂角刺、蔓荊子各燒存性,等份為末,溫酒服二錢。(《袖珍方》)
3.瘡腫無頭:皂角刺、燒灰陰干為末。每服三錢,酒調,嚼葵花子三五個,煎藥送下。(《儒門事親》)
4.胎衣不下:皂角刺燒為末,每服一錢,溫酒調下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《熊氏婦人良方補遺》)
5.小兒重舌:皂角刺燒灰,入冰片少許,漱口,摻入舌下,涎出自效。(《普濟方》)
皂角刺的附方
1.治癰疽惡毒,外發內發,欲破未破,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,則痛極大腫,在胸膈腰脅肚腹腸胃之內者,則痛極大脹:皂莢刺飛尖一兩,乳香、沒藥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各二錢,白芷、花粉、金銀花各五錢。水、酒各二碗,煎一碗半。毒在上,食后服;毒在中半飽服;毒在下空心服。未成可消,已成即潰。(《醫鑒初集》)
2.治癌瘭惡瘡:皂角刺(燒存性,研)、白及少許,為末,敷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3.治婦人乳癰:皂角刺(燒存性)一兩,蚌粉一錢。和研,每服一錢,溫酒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4.治瘡無頭者:皂角刺(陰干燒灰),為末,每服三錢,酒調,嚼葵菜子三、五個,前藥送下。(《儒門事親》)
5.治痔疾,肛邊癢痛不止:皂莢刺二兩(燒令煙盡),臭樗皮一兩(微炙),防風一兩(去蘆頭),赤芍藥一兩,枳殼一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上藥,搗羅為末,用釅醋一斤,熬一半成膏,次下余藥,和丸,如小豆大,每于食前,煎防風湯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皂莢刺丸)
6.治腹內生瘡在腸臟:皂角刺不拘多少,好酒一碗,煎至七分,溫服。不飲酒者,水煎亦可。(《藺氏經驗方》)
7.治大風癘瘡,體廢肢損,形殘貌變者:皂角刺飛尖一斤(微炒,研為極細末),赤鏈蛇一條(切碎,酒煮,去骨取肉,焙),胡麻仁三兩,生半夏二兩,真鉛粉一兩。俱炒燥,研為末,和皂莢刺末,一總水泛為丸,如綠豆大,曬干,入凈磁瓶內。每早晚各服三錢,白湯下。(《本草匯言》)
8.治胎衣不下:皂角刺燒為末,每服一錢,溫酒調下。(《婦人良方補遺》)
9.治小便淋閉:皂角刺(燒存性)、破故紙等分。為末,無灰酒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)
10.治小兒重舌:皂角刺灰,入樸硝或腦子少許,漱口,摻入舌下,涎出自消。(《圣惠方》)
皂角刺的相關論述
1.《醫學入門》:“皂刺,凡癰疽未破者,能開竅;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,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也。”
2.《本草綱目》:“皂莢刺治風殺蟲,功與莢同,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。”
3.《本草匯言》:“皂莢刺,拔毒祛風。凡癰疽未成者,能引之以消散,將破者,能引之以出頭,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。于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。又泄血中風熱風毒,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。”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