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脈
任脈屬于中醫穴位上的奇經八脈,那么任脈上有哪些穴位呢?任脈又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呢?下面不如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。
內容目錄
任脈
任脈最早記載于《黃帝內經》,為人體經脈之一,屬于奇經八脈,有”陰脈之海“之稱。任脈起于小腹,止于眼眶,共有關元、氣海等24腧穴。
會陰
定位:在會陰部,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,女性當大陰唇后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。
主治:溺水窒息,昏迷,癲狂,驚癇,小便難,遺尿,陰痛,陰癢,陰部汗濕,脫肛,陰挺,疝氣,痔疾,遺精,月經不調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,孕婦慎用。
曲骨
定位: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。
主治:少腹脹滿,小便淋瀝,遺尿,疝氣,遺精陽痿,陰囊濕癢,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痛經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,內為膀胱,應在排尿后進行針刺。
中極(膀胱募穴)
定位: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4寸。
主治:小便不利,遺尿,疝氣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崩漏,帶下,不孕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,孕婦慎用。需在排尿后進行針刺。
關元(小腸募穴)
定位: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3寸。
主治:遺尿,小便頻數,尿閉,泄瀉,腹痛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帶下,不孕,中風脫證,虛勞贏瘦(此穴有強壯作用,為保健要穴),過度疲勞。
操作:直刺1~2寸。孕婦慎用。需在排尿后進行針刺。
石門(三焦經募穴)
定位: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2寸。
主治:腹脹,泄利,繞臍疼痛,奔豚疝氣,水腫,小便不利,遺精,陽痿,經閉,帶下,崩漏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。孕婦慎用。
氣海
定位: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1.5寸。
主治:腹痛,泄瀉,便秘,遺尿,疝氣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經閉,崩漏,虛脫,形體贏瘦(此穴有強壯作用,為保健要穴),過度疲勞。
操作:直刺1~2寸,孕婦慎用。
陰交
定位: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1寸。
主治:腹痛,水腫,疝氣,陰癢,月經不調,帶下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,可灸。孕婦慎用。
神闕
定位:在腹中部,臍中央。
主治:腹痛,泄瀉,脫肛,水腫,虛脫。
操作:禁刺,宜灸。
水分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上1寸。
主治:腹痛,腹脹,腸鳴,泄瀉,翻胃,水腫,小兒陷囟,腰脊強急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。
下脘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上2寸。
主治:腹痛,腹脹,嘔吐,泄瀉,痞塊,食谷不化,脾胃虛弱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。
建里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3寸。
主治:胃脘疼痛,腹脹,嘔吐,食欲不振,腸中切痛,水腫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。
中脘(胃募穴,八會穴之腑會)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4寸。
主治:胃痛,嘔吐,吞酸,呃逆,腹脹,泄瀉,黃疸,癲狂,脾的強壯穴。
操作:直刺1~1.5寸。
上脘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5寸。
主治:胃脘疼痛,腹脹,嘔吐,呃逆,納呆,食谷不化,黃疸,泄利,虛勞吐血,咳嗽痰多,癲癇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。
巨闕(心經募穴)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6寸。
主治:胸痛,心痛,心煩,驚悸,尸厥,癲狂,癇證,健忘,胸滿氣短,咳逆上氣,腹脹暴痛,嘔吐,呃逆,噎嗝,吞酸,黃疸,泄利。
操作:直刺0.5~1寸。
鳩尾(絡穴,膏之原穴)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胸劍結合部下1寸。
主治:心痛,心悸,心煩,癲癇,驚狂,胸中滿痛,咳嗽氣喘,嘔吐,呃逆,反胃,胃痛。
操作:斜向下刺0.5~1寸。
中庭
定位:在胸部,當前正中線上,平第5肋間,即胸劍結合部中點。
主治:胸腹脹滿,噎嗝,嘔吐,心痛,梅核氣。
操作:平刺0.3~0.5寸。
膻中(心包經募穴,氣會)
定位:在胸部,當前正中線上,平第4肋間,兩乳頭連線的中點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咯唾膿血,胸痹心痛,心悸,心煩,產婦少乳,噎嗝。
操作:平刺0.3~0.5寸。
玉堂
定位:胸正中線,平第3肋間。
主治:膺胸疼痛,咳嗽,氣短,喘息,喉痹咽腫,嘔吐寒痰,兩乳腫痛。
操作:平刺0.3~0.5寸。
紫宮
定位:胸正中線,平第2肋間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脅支滿,胸痛,喉痹,吐血,嘔吐,飲食不下。
操作:平刺0.3~0.5寸。
華蓋
定位:胸正中線,平第1肋間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痛,脅肋痛,喉痹,咽腫。
操作:平刺0.3~0.5寸。
璇璣
定位:胸正中線,天突下1寸,胸骨柄中央處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滿痛,喉痹咽腫。
操作:平刺0.3~0.5寸。
天突
定位:在頸部,當前正中線上,胸骨上窩中央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痛,咽喉腫痛,暴喑,癭氣,梅核氣,噎嗝。
操作:先直刺0.2寸,然后將針尖轉向下方,緊靠胸骨后方刺人0.5~1寸。
廉泉
定位:在頸部,當前正中線上,結喉上方,舌骨上緣正中凹陷處。
主治:舌下腫痛,舌縱流涎,舌強不語,暴喑,喉痹,吞咽困難。
操作:向舌根斜刺005~0.8寸。
承漿
定位:面部,當頦唇溝正中凹陷處。
主治:口歪,齒齦腫痛,流涎,暴喑,癲狂。
操作:斜刺0.3~0.5寸。
任脈的功能主治
生理功能:總任一身之陰經調節陰經氣血,為“陰脈之海”:任脈循行于腹部正中,腹為陰,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、總任的作用。另外,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,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,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,故有“總任諸陰”之說。
調節月經,妊養胎兒:任脈起于胞中,具有調節月經,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,故有“任主胞胎”之說。
癥候主治:此經腧穴通過針灸主要配合治療少腹、臍腹、胃脘、胸、頸、咽喉、頭面等局部病癥和相應的內臟病癥,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可治療神志病癥。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