督脈
督脈屬于中醫穴位中的奇經八脈,那么有關督脈你了解多少呢?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來學習下吧。
內容目錄
督脈
督脈起于小腹內胞宮,下出會陰部,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,沿脊柱上行,經項后部至風府穴,進入腦內,沿頭部正中線,上行至巔頂百會穴,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,過人中,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。督脈起于長強穴、止于齦交穴,單28穴,分別是長強、腰俞、腰陽關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、中樞、筋縮、至陽、靈臺、神道、身柱、陶道、大椎、啞門、風府、腦戶、強間、后頂、百會、前頂、囟會、上星、神庭、素髎、水溝、兌端、齦交。
長強
【定位】在尾骨端下0.5寸,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
【作用】鎮痙熄風,清熱利濕,固脫止瀉。
【主治】①泄瀉,便血,便秘,痔疾,脫肛。②癲狂癇。
【類別】督脈、足少陽、足太陰經交會穴,絡穴
腰俞
【定位】在骶部、當后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。
【作用】調經通絡,清熱利濕。
【主治】①癲狂,癲癇。②痔疾。③腰脊強痛,下肢痿痹。④月經不調。
腰陽關
【定位】在腰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【作用】強腰補腎,調經通絡。
【主治】①月經不調,遺精,陽痿。②腰骶痛,下肢痿痹。
命門
【定位】在腰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【作用】壯陽益腎,強壯腰膝,固精止帶,疏經調氣。
【主治】①遺精,陽痿。②月經不調,帶下。③泄瀉。④腰脊強痛。
懸樞
【定位】在腰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【作用】溫補脾腎,強壯腰脊。
【主治】①腰脊強痛。②泄瀉,腹痛。
脊中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健脾利濕,益腎強脊。
【主治】①泄瀉。②黃疸。③痔疾。④癲癇。
中樞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健脾利濕,益腎強脊。
【主治】①黃疸,嘔吐,腹脹滿。②腰脊強痛。
筋縮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止痙熄風,健脾調中。
【主治】①癲癇。②脊強。③胃痛。
至陽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寬胸理氣,清熱利濕,健脾調中。
【主治】①急性胃疼。②黃疸。③胸脅脹痛,咳嗽,背痛。
靈臺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宣肺止咳,清熱解毒。
【主治】①急性胃疼。②疔瘡。③咳嗽,脊背強痛。
神道
【定位】在背部、當后正中線上,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養心安神,熄風止痙,清熱通絡。
【主治】①心悸,心痛,失眠,健忘。②咳嗽,噎膈。③脊背強痛。
身柱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祛風退熱,宣肺止咳,寧心鎮痙。
【主治】①咳嗽,氣喘。②癲癇。③脊背強痛。
陶道
【定位】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宣肺解表,熄風止痙,鎮驚安神。
【主治】①熱病,瘧疾。②頭痛,脊強。
【類別】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。
大椎
【定位】在后正中線上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解表清熱,疏風散寒,熄風止痙,肅肺寧心。
【主治】①熱病,瘧疾,骨蒸盜汗。②周身畏寒,感冒,目赤腫痛,頭項強痛。③癲癇。④咳喘。
【類別】督脈、手、足三陽脈交會穴。
啞門
【定位】在項部,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.5寸,第二頸椎棘突下緣
【作用】熄風止痙,通絡開竅,疏風活絡。
【主治】①情志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、乏力。②聾啞。③中風,舌強不語,暴瘖。④癲狂癇。⑤后頭痛,項強。⑥鼻衄。
【類別】督脈與陽維交會穴。
風府
【定位】在項部,當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,枕外隆凸直下,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
【作用】疏散風邪,清心開竅,通利機關。
【主治】①中風不語,半身不遂,癲狂。②頸痛項強,眩暈,咽痛。
【類別】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。
腦戶
【定位】在頭部,后發際正中直上2.5寸,風府上1.5寸,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
【作用】散風清熱,開竅止痙。
【主治】①頭暈,項強。②癲癇。
【類別】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。
強間
【定位】在頭部,當后發際正中直上4寸(腦戶上1.5寸)
【作用】散風通絡,寧心安神。
【主治】①頭暈,眩暈。②癲狂癇。③中風偏癱。
后頂
【定位】在頭部,當后發際正中直上5.5寸(腦戶上3寸)
【主治】頭痛,眩暈,項強,癲狂癇癥,煩心,失眠。
百會
【定位】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,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
【作用】平肝熄風,升陽益氣,醒腦寧神,清熱開竅。
【主治】①眩暈,頭痛。②昏厥,中風偏癱,不語。③脫肛,陰挺。④癲狂不寐。
【類別】督脈、足太陽經交會穴。
前頂
【定位】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.5寸(百會前1.5寸)
【作用】平肝潛陽,清熱熄風。
【主治】①頭痛,眩暈。②鼻淵。③中風偏癱,癲癇。
囟會
【定位】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(百會前3寸)
【作用】平肝熄風,醒神鎮驚。
【主治】①頭痛,眩暈。②鼻淵。③癲癇。④小兒驚癇。
上星
【定位】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
【作用】清肝明目,宣通鼻竅。
【主治】①頭痛,目痛。②鼻淵,鼻衄。③癲狂。④中風偏癱。
神庭
【定位】在頭部、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.5寸
【作用】清肝明目,熄風止痙,通竅安神。
【主治】①失眠,驚悸,癇癥。②頭痛,眩暈。③鼻淵。
【類別】督脈、足太陽、陽明經交會穴。
素髎
【定位】在面部,當鼻尖的正中央
【作用】清熱宣肺,宣通鼻竅,蘇厥救逆。
【主治】①昏迷,昏厥,新生兒窒息。②鼻塞、鼻衄、鼻淵、酒(查皮)鼻。③目脹痛,視物不清。④足跟痛。
水溝
【定位】在面部、當人中溝的上1/3與中1/3交點處
【作用】開竅啟閉,蘇厥救逆,清熱化痰,寧神鎮痛。
【主治】①暈厥,中暑,中風昏迷,精神障礙,牙關緊閉。為急救要穴。②癲狂、癇癥。③急性腰痛。④胃疼不止,口喎面腫。
【類別】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。
兌端
【定位】在面部,當上唇的尖端,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
【作用】清瀉胃熱,定驚止痛。
【主治】①癲狂。②牙齦腫痛,口喎。
齦交
【定位】在上唇內,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
【作用】清熱明目,宣通鼻竅。
【主治】①急性腰痛。②痔瘡出血、痔疾疼痛。③齒齦腫痛。④鼻淵。⑤癲狂。
督脈分支
第一支,與沖、任二脈同起于胞中,出于會陰部,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、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,貫脊,屬腎。
第二支,從小腹直上貫臍,向上貫心,至咽喉與沖、任二脈相會合,到下頜部,環繞口唇,至兩目下中央。
第三支,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,上行至前額,于巔頂交會,人絡于腦,再別出下項,沿肩胛骨內,脊柱兩旁,到達腰中,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,與腎臟相聯絡。
督脈臨床表現
脊柱強直、角弓 反張、脊背疼痛、精神失常、小兒驚劂。
邪犯督脈可表現為牙關緊閉,頭痛,四肢抽搐,甚則神志昏迷、發熱,苔白或黃,脈弦或數。
督脈虛衰可表現為頭昏頭重,眩暈,健忘,耳鳴耳聾,腰脊酸軟,佝樓形俯,舌淡,脈細弱。
督脈陽虛可表現為背脊畏寒,陽事不舉,精冷薄清,遺精,女子少腹墜脹冷痛,宮寒不孕,腰膝酸軟,舌淡,脈虛弱。
督脈主治病癥
神志病,熱病,腰骶、背、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。如頸項強痛、角弓反張等癥。督脈督一身之陽氣,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。
-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
-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
-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
- 枸杞子的功效與作用
-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
-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
-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瓜的功效與作用
-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櫻桃的功效與作用
-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山楂的功效與作用
- 黨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
-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
-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
- 楊梅的功效與作用
- 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
-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
-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
-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
-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
- 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術的功效與作用
- 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-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
-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
- 黑芝麻的功效與作用
-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
- 甜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苦杏仁的功效與作用
-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
-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
-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
- 蓮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
-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
-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
- 銀杏葉的功效與作用
-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
- 蟬蛻的功效與作用
- 葡萄的功效與作用
- 苦丁茶的功效與作用
-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
- 大蒜的功效與作用
- 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
-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
-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
- 靈芝的功效與作用
-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
-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
- 何首烏的功效與作用
-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
-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
- 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
- 鎖陽的功效與作用
- 百合的功效與作用
-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
-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
-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
- 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
-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
- 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
- 刺五加的功效與作用
-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
-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
-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
- 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
- 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- 荷葉的功效與作用
- 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
-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
-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
-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
- 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
-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與作用
- 木香順氣丸的功效與作用
-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與作用